58164
【中玻網(wǎng)】纏絲玻璃之名始見于雍正朝《清檔》記載。但未見制作記錄。乾隆朝《清檔》中出現(xiàn)了制作纏絲玻璃的記錄。如:
乾隆元年,玻璃廠。六月初三日,太監(jiān)毛團傳旨:照交出配寶格內(nèi)西洋纏絲玻璃高足杯樣燒造幾件。欽此。于本月二十五日做得。又十一月十二日,太監(jiān)毛團傳旨:著將纏絲玻璃器燒造些。欽此。于乾隆二年五月二十一日,將做得纏絲玻璃鼻煙壺一件,匙箸瓶一件,交太監(jiān)毛團呈覽。傳旨:仍交玻璃廠,欽此。
乾隆十八年,玻璃作。西洋人紀(jì)文燒造得纏絲玻璃花瓶,纏絲玻璃筆筒……并原樣一件持進……傳旨:花澆、筆筒留下做完,明年照花澆樣細(xì)致里燒幾件。
纏絲玻璃工藝源于西方,造辦處玻璃廠制作纏絲玻璃始于乾隆期,應(yīng)與西洋傳教士效力玻璃廠有關(guān)。從以上兩條檔案記載分析,乾隆朝制作的纏絲玻璃是以西洋玻璃器為參照物,并由西洋人親自制作的。傳世的乾隆朝纏絲玻璃器僅見玻璃瓶、碗等少數(shù)器皿,如“纏絲玻璃瓶”(圖一),其玻璃胎體輕薄,由無色透明玻璃與白玻璃組成細(xì)密均勻、旋轉(zhuǎn)流暢的線條,具有清新雅致、冰清玉潔的藝術(shù)效果,在清代玻璃器中具有一格。
?。▓D一)
纏絲玻璃瓶、乾隆、高30.4厘米、口徑10.5厘米、底徑8.5厘米
瓶為吹制而成。喇叭口,細(xì)頸,豐肩,長腹,平底。通體以無色透明玻璃為胎。表面用白色玻璃條纏繞,纖細(xì)均勻,呈螺旋狀布滿器身。
該瓶白色線條一氣呵成,均勻如絲。其間找不到任何銜接痕跡,非有精湛技藝而不能為。其壁薄體輕,材精形美,色彩清爽素雅,別具一格,在清宮遺存的玻璃器中較為罕見。
?。▓D二)
纏絲中玻網(wǎng)格紋碗、乾隆、高4.6厘米、口徑11.8厘米
碗為有模吹制而成。敞口,弧壁下斂,底內(nèi)凹。無款。通體以白色透明玻璃為胎體,纏乳白色玻璃纏絲,攪為二十五格網(wǎng)狀紋,聚于底部中心,稍冷卻后敲掉即成。
此碗色澤純正,纏絲網(wǎng)紋線條較其工整。纏絲玻璃僅見于乾隆朝檔案中有過制作的記錄,傳世品較少,此碗即為其一。
2025-03-21
2025-03-21
2025-03-16
2025-03-07
2025-03-05
2025-02-28
2025-02-25
2025-02-13
¥135/千克
¥80/千克
面議
¥90/千克
¥130/千克
0條評論
登錄最新評論